主頁 > 潮人故事 >

他是潮汕人民的好兒子,也是潮汕地區唯一一位走完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開國將軍

時間:2022-08-08    来源:未知     作者:Dilin

  陳德(1914—1983)廣東潮安人,曾任海南軍區副政委、廣東省軍區第二政委、山東省軍區政委、廣州軍區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據史料記載,開國少將共有1360名,但是走完長征的潮籍軍人,卻只有陳德將軍一人。這是因為在紅一方面軍(即閩贛中央蘇區紅軍)的八萬多人中,已知參加長征的廣東籍人員有57人,走完全程的有37人,陳德便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廣東籍開國將軍比較少的原因。

  陳德,字德美,1914年7月出生於廣東潮州古巷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1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7月即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鬥,在長征的磨礪中成長為紅軍連隊指揮員。在抗日戰爭平型關戰役、魯西南梁山戰鬥、山東根據地反「掃蕩」 和山海關保衛戰中,陳德身經百戰。後南下廣西剿匪,解放海南島,主政一方。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並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7年10月1日,毛主席同首都50萬軍民歡度國慶,陳德同志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觀國慶觀禮。1963年任廣東省軍區黨委書記、政委兼廣東省委常委。1975年任山東省軍區黨委書記、政委、山東省委常委。1980年任廣州軍區顧問。他是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把一生都貢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

  1950年秋,陳德調任海南軍區副政委兼海南區黨委副書記,主持部隊實際工作。當時,部隊面臨整編、剿匪和備戰三大任務。他在抓好難度極大的部隊整編的同時,適時地組織部隊和廣大幹部群眾,進行全島的剿匪和戰備工作,局勢很快得到穩定和鞏固。1952年夏,為打破帝國主義陣營對中國橡膠的封鎖,中央作出了在海南種植橡膠的戰略決策,除從廣西調進第一四六師作為農墾師外,又從大陸抽調十幾萬民工進島墾荒種膠。剛解放不久的海南一時湧進20萬人,衣食住行都成了大問題。這時,陳德為海南區黨委書記之一,兼代海南行署主任,他率行署一班人,深入現場,了解情況,採取措施,就地解決了一個個難題,為實現中央的戰略決策費盡了心血,為海南種植橡膠打開了局面,奠定了基礎。

  陳德嚴格治軍,密切軍政、軍民關係,組織部隊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將部隊紮根在人民群眾之中。1957年夏,惠陽地區遭受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陳德親臨抗洪前線,檢查堤防,組織官兵加固堤壩,搶運物資,搶救被洪水圍困的群眾。主動讓出部分軍營,給災民棲身。災民中有一孕婦,在部隊醫護人員精心護理下產下一男孩,孩子的爸爸給兒子取名「軍生」,以示感激之情。洪水過後,陳德又帶領部隊協助當地政府,組織群眾生產自救。惠陽地區人民對部隊很感激,都說人民有了災難,軍隊就出來幫助,「還是共產黨好,解放軍親!」

  1963年7月,陳德調任廣東省軍區政委、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在他主持省軍區工作的10年間,省軍區真正體現了是民兵司令部、政治部,廣東民兵工作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在工作中,陳德堅決貫徹執行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的軍事系統垂直領導和地方黨委統一領導的雙重領導制度;自覺接受地方黨委的領導,在處理好黨政軍關係方面作出了榜樣。

  「文化大革命」初期,派別的武鬥使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相繼癱瘓,中共中央決定對各地實行軍管。陳德以省軍區政委的身份,於1967年3月出任廣東省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兼革命委員會主任。此時,大批地方領導幹部被揪鬥、靠邊站,工礦企業停產半停產,學校停課,交通阻塞,市場蕭條,武鬥成風,混亂局面日益加劇。陳德憂心如焚。他挺身而出,著手解決一個個棘手問題。他深入群眾,耐心說服兩派,讓地方領導幹部站出來,堅持工作;他堅決執行周總理關於廣州兩派都是革命群眾組織的指示,堅持「一碗水端平」穩住了擁有眾多產業工人和貧下中農的另一大派,避免了革命、生產形勢的進一步惡化;他著令各級軍管會和軍管小組,想盡一切辦法,恢復交通,組織貨源,保證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行;他不分晝夜,不避風險,接見兩派頭頭,曉以大義,制止武鬥。為穩定廣州以至全省的局勢,陳德殫精竭慮,耗盡心機。

  1969年12月12日,陳德將軍的大兒子、年僅23歲的陳東綏永遠地倒在了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1968年底,陳東綏在總後工程學院畢業後,被父親送到了林芝當了一名邊防兵。1969年12月,在準備戰備物資時不幸犧牲。那一天,55歲的陳德將軍正在廣州視察部隊,和他的戰士們在一起。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刻骨銘心的痛。回到家中的陳德將軍看了兒子犧牲的電報,趴在桌上痛哭起來。身邊的人問陳德將軍,要不要把陳東綏的遺體從林芝運回來安葬。陳德將軍強忍悲痛,只說了一句話:「就讓他葬在西藏吧。」就這樣,陳東綏的遺體被就地安葬在了林芝,沒有任何特殊照顧。後來,陳德將軍在陳東綏曾經使用過的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高舉紅旗到西藏,一心一意添國防。天高不適無畏懼,甘灑熱血邊疆上。」

  中央文革小組和黃永勝支持一派壓倒一派,誣蔑周恩來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下的廣東地方黨、廣東地方武裝是地方主義「叛徒集團」。陳德極力抵制他們的陰謀,因而連續遭受他們的打擊和迫害,先是被調離所謂「新生的革命委員會」,回省軍區邊工作邊接受批判,歷時一年零四個月;繼而於1971年4月調離廣東,到湖南任名義上是湘黔枝柳鐵路總指揮部的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實則是「拔釘子」,搞隔離審查。身處逆境中,陳德忍辱負重,帶著患病之軀,依時報到。在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裏,他把全副心血和精力都傾注於三線建設事業上。他一如既往,跑工地,下基層,調查研究,掌握工程技術人員、幹部、工人和廣大民工的思想脈搏,及時地解決了不少工程技術、工程管理、勞動競賽、民工生活、婦女保健等等問題,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保證了工程健康順利發展。

  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後,陳德主持總指揮部黨委工作。他尊重科學,尊重科技人員,注意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他虛心向交通部吳副總工程師請教,特別是他親自召開總指揮部設計工作會議,主持工程技術人員批判和否定了所謂的「一次定測論」,不僅大大提高了工程質量,而且大大減少了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費。當時國務院基建簡報專門刊登了相關內容。

  1973年4月,陳德調回廣東省軍區工作。1975年7月調任山東省軍區政委、中共山東省委常委。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陳德十載蒙冤得到昭雪。1980年10月任廣州軍區顧問,1983年3月任中共廣東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83年8月25日,陳德同志不幸在廣州軍區總醫院病逝,享年69歲。

  陳德將軍率真耿直品格,堅忍不拔的意志,忠於黨、忠於人民的風範,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的卓越功勳,為廣東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光輝業績,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來源:潮州日報、百度。行走潮汕等)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