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其他信息 > 知潮風 >

中秋佳節,祝大家團團圓圓,闔家美滿!

字體大小: 時間:2021-09-19    来源:未知     作者:Dilin

中秋佳節

國際潮團總會

恭祝您

闔家團圓

甜甜蜜蜜

幸福美滿

情誼相連
 





拜月娘
 
 

        潮汕人稱拜月為拜月娘,因為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民間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竈”的俗諺,拜月者一般為女人和小孩。男人不拜月,那男人中秋節做什麼?滴茶!而拜月一般都在露天場所,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水果、茶酒等奉獻給月娘,求月娘保號全家平平安安,家庭和順!

燒塔

        潮汕的中秋節有一種有趣的習俗,就是燒火塔和燃煙堆。往往由村中小孩拾瓦片、磚頭,然後送到曬谷場上,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東西砌成塔,然後把各家各戶拿來的稻草柴片都填在裏面,等祭完月娘時,就將塔內的東西引燃。這時孩子們最為激動,歡呼雀躍,並且不時地撒上一把鹽,劈哩啪啦,十分壯觀。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戶把稻草、柴塊分別在村裏較為空曠的場地上堆成堆,拜月結束後點燃,火焰衝天。

        據說,潮汕地區中秋“燒瓦塔”,是為了紀念當年潮州人民燃放煙火約好殺掉元兵的“烽火”信號,也有的說法是,燒塔會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去,來年不再有螞蟻為害,保佑人們五谷豐登,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著對美好生活響往的祈盼。潮汕民間也盛傳著《中秋燒瓦塔》一詩:

        塘邊塔影映清波,火月爭輝各臨河

        丹塔火龍奔素月,蟾宮明鏡照紅羅

潮汕朥餅

        潮汕人以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善於經商而著稱於世。潮人製作的月餅,稱為潮式月餅,本地人叫朥餅。它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現已成為全國聞名的五種風味系列餅食之一(其他是京式月餅、津式月餅、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據有關史料記載:1949年中秋,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品嚐潮州朥餅之後,讚不絕口,並特書“茶食泰斗”四字回贈。1982年梅蘭芳之子京劇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嚐了潮州朥餅後,交口稱贊,並依其父所題的四字再次回贈,遂成為飲食界的美談趣事。

        1982年梅蘭芳之子京劇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嘗了潮州朥餅後,交口稱讚,並依其父所題的四字再次回贈,遂成為飲食界的美談趣事。可見潮汕地方小食,既為美味可口,又為聲名遠傳了,也難怪潮汕地區流傳著一首《中秋糕仔》的詩:

        雪白鵝黃花半浮,冰清玉潤軟香柔

        纖勻巧手殷勤製,儂家糕仔佔上游

書冊糕

        其中那些小片片有如古代書籍中的那些竹簡片,據說小孩子吃後讀書聰明上進。它還有個雅號叫“雲片糕”,這是因為大人們期待著小孩子將來能騰雲駕霧,摘星攬月。

腐乳餅

        腐乳餅是潮汕地區的傳統餅類,與廣州的雞仔餅類似,大小適宜,成年人兩三口就能吃完一個腐乳餅,所以吃的時候不會覺得發膩。特點是清香溫潤,鹹甜適中,酒香沁人;餡料由豬肉和腐乳做成,飽滿而不外漏,餅皮微甜,乾燥而不開裂,鬆松脆可口。

反沙芋

        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頭,民間有剝芋食芋之俗。將芋頭去皮,把它切成比小指略細的條狀,放入油鍋中炸熟撈起,稍涼後中火下過再炸一分鐘上色,然後另取炒鍋開火,倒入水和白砂糖翻炒,化成漿後下炸好的芋頭翻炒,讓糖漿均勻地裹在芋頭條上即可食啦!
        這也有一個傳說,相傳元兵攻進潮州城後,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清順治《潮州府誌》雲:“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
還規定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隨其上哪家睡覺,尤其是新娶媳婦頭夜要跟元兵睡覺。百姓忍無可忍,便利用中秋夜拜月娘之機,在月餅下墊一“殺”字白紙,並放一盤芋頭祭拜,相約請元兵吃餅時齊動手起義。因芋頭的“芋”字與潮州話“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結果中秋之夜,如願成功。後來,潮人便世代保留中秋拜芋、剝芋食之俗。

酥餃

        酥角外形像是月亮,是潮汕地區一種特色民間小吃,它屬於粿類的一種,潮汕人特別喜歡粿類食物。在潮汕地區逢年過節都會製作粿品,用作拜神或祭祀,酥餃是粿類品種當中最獨特、最受歡迎的一種。

        總之,中秋“拜月娘”習俗作為潮汕地區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家族凝聚、祈求平安的重要手段,是潮汕人民的精神寄託。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