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其他信息 > 知潮風 >

“吉慶祝願,年年有餘”——潮州鯉魚舞

字體大小: 時間:2021-07-19    来源:未知     作者:Dilin
潮州鯉魚舞主要分布在潮州市城區、楓溪區及饒平、潮安縣一帶。明代潮劇戲文《荔鏡記》中已有舞鯉魚的場面描述,距今至少有近400年的歷史。
民間相傳潮州鯉魚舞起源於神話和傳說。一傳盤古開天闢地時,是由鯉魚領頭尋找水源的,為不忘鯉魚的功勞,每逢農曆正月初四祭神時,民間就以舞鯉魚作為紀念;又傳是韓愈被貶潮州後,為百姓驅除了鱷患,民間便編了鱷魚舞以示紀念,後才逐漸衍變為鯉魚舞。後一種講述似有更大的可信性,因為道具造型中仍保留著鱷魚舞的明顯痕跡。
潮州鯉魚舞的道具造型和表演都有較為固定的形製。道具魚共5個,一稱“頭魚”,鱷頭魚身造型,餘皆鯉魚造型,並由5名男性舞者各持一個進行表演。
有民間稱為“十二變”的固定表演形式,即由舞者模擬鯉魚的姿態和習性,以行魚、飲馬、搶食、顫魚、穿蓮、平魚、比目、畫眉、畫眉紡花、降土、枝香、相魚等12套富於變化的動作,表演鯉魚在水中暢游、嬉戲,覓食、飛躍、翻騰等種種生活情景,直至舞蹈高潮的跳龍門。舞時舞者雙手動作幅度較大,步法則以“圓場步”為主,配合跪地、擡腿、跳躍等。
動作剛勁有力,粗獷奔放,不僅具有南派武功的特點,且使整個舞蹈節奏強烈,一氣呵成,具有男子漢的陽剛之氣。

舞蹈以潮州大鑼鼓的打擊樂伴奏,主要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蘇鑼、深波、欽仔等。常用曲牌有【亂鑼】、【水鬼母】、【賊鑼】、【猛拗槌】、【洗鈸】、【大鑼火炮】、【龍擺罷】等。樂隊由司鼓指揮,視演員動作和隊形變化指揮換奏曲牌。
潮州鯉魚舞不僅經歷了表現形態的衍變,其寓意也由較為單純的紀念性,逐漸演變為“年年有餘”(餘、魚諧音)的吉慶象徵,並成為當地各種酬神遊神儀式中,與獅舞、龍舞並重的習俗舞蹈。鯉魚舞所蘊涵的精神、歷史、文化信息,對研究民間舞蹈與民間文學、與民俗的關係及自身的流變,均有重要價值。

目前潮州鯉魚舞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文化潮州)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