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潮團信息 > 總會訊息 >

“潮汕祠堂”系列专题纪录片(一):《崖山之后》

字體大小: 時間:2021-09-15    来源:未知     作者:Dilin

  《潮汕祠堂》由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中澤互動傳媒聯合攝製,並由國際潮團總會特別支持。《潮汕祠堂》,通過一個個古老而龐大家族的歷史故事,展現中華民族在潮汕大地的血脈延續和文化傳承,講述遍布四海的潮汕人忠貞愛國的家國情懷和恢弘大氣的族群性格,解讀潮汕商幫成功崛起並保持數百年不敗的傳奇背景,回望嶺東名邦人文鼎盛的榮耀歷史。而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祠堂文化,在這其中則發揮著最獨特的作用。

  請欣賞“潮汕祠堂”系列专题纪录片(一):《崖山之后》

  公元1279年,廣東崖山海面。

  張世傑、陸秀夫擁戴的宋帝趙昺流亡朝廷,被蒙元大軍團團圍住。

  一場慘烈的大海戰之後,宋軍全軍覆沒,宋朝滅亡。

  宋元政權交替,是中華文明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節點。在潮汕大地上,遍布著不少祭祀宋元入潮始祖的祠堂。

  走進這些老祠,一個個慎終追遠於宋元以上的家族故事,爭相訴說著,崖山之後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繁衍和文化傳承。

  這裏,是廣東省惠來縣隆江鎮向北村。

  “張氏大宗祠”,典型的潮汕民居建築。

  走進大門,穿過天井,大堂之上神龕內,主位供奉的正是這家人的入潮始祖張思隱的神位。

  南宋年間,北方戰亂,大批北方漢人南遷,思隱公在宋末從福建來到廣東,在惠州府屬縣擔任教諭。為避戰亂,思隱公勘察地理,選定了隆江邊這塊地方開基創祖,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

  張氏家譜記載 :

  思隱公有三子,但並不聚居於隆江,長子朝奉公在宋末先行遷潮陽縣港頭鄉,祥興二年,次子隴陽公遷潮州庵埠官路鄉,三子清河公陪著父母守在隆江。

  祥興二年,正是崖山海戰之年。

  國破家亡,將子孫分居多地,是當時許多南宋遺民的無奈之舉,卻也深謀遠慮。

  相距一兩百里的三房子孫,自此分支繁衍,又往來照應。

  思隱公和三個兒子都是宋朝讀書人,朝代換了,但讀書的傳統沒有斷,中華文化沒有斷。

  張思隱一門崇文重教,詩書傳家,歷代子孫中英才輩出,明確記載的,有進士張經、舉人張一言、張有容、張登麟、張庚等十多位,貢生數十位。

 

  張氏文風不僅教化子孫,還福及鄉裏,而最令張家人引以為傲的,便是分遷潮州官路的二房一脈,在明朝中期培養出了嶺南一代名臣、兵部尚書翁萬達。

  翁萬達,號東涯,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左、右都御史,早年參與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亂,後期常年統督三邊,屢建奇功。

  張居正評價:“嘉靖年間的邊臣,翁萬達首屈一指!”

  嘉靖皇帝也褒其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亂”。

  官路張氏理事會張良強會長:萬達公小時候家貧,我們一廉公見他是可造之才,便收在我們家書齋教育,後來又把女兒許配給他。這裏,便是萬達公當年住過的地方。

  知遇之恩,結發之情,功成名就的翁萬達將這份如山恩情鐫刻在了張氏祠堂大門之上,留存至今。

  嘉靖二十九年,官路張氏重修家廟,已官居兵部尚書的翁萬達,親力親為,題寫“張氏家廟”,並恭恭敬敬落款“門下眷生東涯翁萬達拜書”;之前還邀請同鄉狀元林大欽為張氏題寫堂號“永思堂”。

 

  祠堂門廳的這根“尚書楹”,也是翁萬達親自從福建武夷山選伐的主樑,五百年來歷經多次重修,至今留存於此。

  距官路百里之外,汕頭潮南港頭鄉,村舍橫貫數里,蔚為壯觀。這裏是張思隱長子後人聚居地。

 

  七百多年間,長房子孫不僅發展成當地有名的“港頭張”巨族,還外遷海內外,族人竟達二十多萬,而這些子孫共同的精神聖地,便是這座主祭張思隱的“張族祖祠” 。

  祠堂之內,張氏歷代先人的功名成就,以匾額、燈籠高懸,祖先榜樣的力量,激勵後人努力拼搏,奉獻社會!

  大革命時代,港頭張姓以祠堂為中心反抗反動壓迫,先後竟有數十子孫捐軀。近年,後人把這些革命事跡陳列在這祠堂之內,張族祖祠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色祠堂”。

  七百多年過去,張思隱的後裔繁衍數十萬,遍布海內外,且人才輩出,在當代,有“泰國米王”張朝江、馬來西亞超級富豪張泗清、中國民族品牌“雅士利”創始人張利鈿等商界巨子,也有泰王國政府部長張登富、張國興、中國駐港部隊原政委張汝成中將等政界精英。

  每當大祭之日,分居各地的張思隱後人代表,便會回到隆江向北村張氏大宗祠,祭祀歷代祖先,暢敘骨肉親情。他們成就不同,口音相異,卻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宋朝人張思隱後裔。

 

  像張思隱這樣的家族,在潮汕地區並不少見。

  唐進士洪圭,工部尚書,後貶為潮州刺史,年老攜家眷落戶潮陽,後人分居海內外,數以十萬眾 。

 

  北宋進士馬榮,廣南東路轉運使兼按察,紹興十七年入潮,後人發展為“和平馬氏”,新中國聲學奠基人馬大猷、騰訊創辦人馬化騰等屬其族人 。

 

  北宋陳增、陳坦兄弟,分任潮陽縣丞、海陽知縣,任滿落籍潮州,後人發展為“秋溪陳氏”。

  北宋袁琛,慶曆進士,任兵部尚書。元豐六年因反對王安石的青苗法,貶為潮州刺史。後留居潮州,在榕江畔創“長美袁氏”。

  通過祠堂、宗族文化這種特殊的紐帶,一個個家族枝繁葉茂,祖先所堅持的中華傳統思想理念,世代相傳。

 

  華夏族群和文明,一路繁榮發展,雖經坎坷波折,終歸走向復興。
(來源:中新社廣東發布)

-end-


 

更多>>

同欄目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