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和平古橋尾的施茶路口,有一塊由中國科舉制度最末一科進士范家駒手書鐫刻的古格言碑(大峰風景區內有仿製品),碑內容為:「萬事從寬,其福自厚;仁慈者壽,兇暴者亡。」
格言大意是:對待萬事若能以寬容的心處之,那麼福氣自然就厚(多)了;仁慈之人自會長壽,兇暴之人必會夭亡。
從這古格言,我們不難看出儒家的「仁」和釋家的「善」等思想對范家駒的處世和養生的影響。
最後一位進士
范家駒(1881-1943),別名芝生,號蹶翁,潮陽縣和平中寨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入庠,次年中舉人(《潮陽姓氏叢談》)。
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他趕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並中進士(授法部郎中),故也是潮汕最後一位進士。
范家駒中進士後第二年,即光緒三十二年(1906)朝廷宣佈廢除科舉。
1906年借病辭官返鄉療養,1910年隨父往上海,時與知名人士黃遵憲、李瑞清、劉大同、朱汝珍等往來密切。范家駒「生性恬淡,不慕榮利,亦鮮交遊,只以所學對新進後輩啟迪訓誨。」(1944年9月17日《粵東報》第四版《范家駒逝世》)
執鞭興學
為了適應新式教育之需,潮陽縣不少有識之士著手創辦學堂。范家駒見家鄉潮陽縣境廣闊,人口眾多,寬闊農村學子求學無門,便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與鄭邦任等將位於峽山蝴蝶山南坡的六都書院,改建為潮陽六都高等小學堂。
該書院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校舍有三進並廂房24間,每年租穀300餘石,為生童膏火之資,這也是學堂的重要物質基礎。
六都高等小學堂入學學童除本邑外,還有鄰縣甚至福建省雲霄、詔安縣等地的。六都高等小學堂的創辦,為周邊新式教育起了帶動作用,潮陽各地鄉村先後建立了小學堂。
范家駒除手執教鞭外,還經常向執掌教育的官員和六都、東山學堂的校政當局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促進潮陽教育事業的發展。
範家駒書法(汕頭市博物館收藏)
抗日戰爭期間,為了適應抗戰需要,培養抗日骨幹,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決定參照「陝北公學」模式,以「延安抗大」的「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為校訓,創辦「西山公學」。
1938年7月,中共普寧縣工委宣傳部長馬士純受組織委派帶領原在興文中學任教的黃聲、邱秉經等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到揭陽縣和順鄉石牛埔墟(今屬揭西縣金和鎮)義亨公祠創辦「西山公學」。
1938年9月「西山公學」改稱「南僑中學」,以「汕頭暹羅華僑抗敵同志會」創辦,黃聲任校長、張華雲任名譽校長。
後因人數不斷增加,1939年初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決定在揭陽縣水流埔墟創辦南僑二校,邱秉經為校務主任。在潮陽縣和平鄉創辦南僑三校,派馬士純為校務主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潮汕地方史》)南僑三校設在潮陽縣和平下寨上埔。中共潮汕中心縣委派人與范家駒知照此事,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他不顧鄉間反動勢力的阻撓,親自為該校題寫校名,並公開與南僑中學領導人馬士純交往。
范家駒作為當時的著名鄉紳,對南僑三校的支持態度,有助於南僑三校的順利開辦。
二、三校創辦後,「南僑中學」全校共20個班級,在校學生1000多名,為抗日戰爭輸送了一大批抗日骨幹。南僑三校後改名潮陽和平中學,現改稱潮陽南僑中學。
臨池不輟,書法揚名
范家駒是民國時期潮汕著名書法家,尤以碑體書法揚名於世,現散落於民間筆跡不少,「生平以粥字自給」。「我潮之專以粥字為生,不事其他副業者,捨氏之外,不數數覯也。」(《范家駒逝世》)
范家駒一生臨池不輟,師法漢隸、魏碑,尤其喜歡兩爨。擅楷書、行書,造詣宏深。筆墨圓厚瀟灑,外鬆內緊,挺勁秀麗,雄渾壯偉,古拙沉實,莊嚴肅穆,融隸楷於一爐。
潮陽現保存其筆跡多處,和平鎮橋尾大峰祖師墓的古碑亭內,有其石刻題書:「萬事從寬,其福自厚,仁慈者壽,兇暴者亡。」和平范氏祠堂有其楷書石刻,如王安石詩:「巖壑轉微逕,雲林隱法堂。羽人飛日奏樂,天女跪焚香。竹外峰偏曙,藤陰水更涼。欲知禪坐久,行路長春芳。」等橫幅楷書,似隸非隸,近楷非楷,純粹魏碑書風,圓厚華潤,平正沖和,安靜深穆,風度端凝。
范家駒所書扇面較多,書法風格大致相同。癸酉(1932年)四月,天羽仁長將北行,范家駒用扇面書仁王護國經贈之,仍屬魏書風格,筆劃多有隸意,圓潤古拙,骨秀而不瘦,肌豐而不肥,令人喜愛。胡鎮福家中又有行書扇面一件,是寫給俊仁兄的,用筆瀟灑,墨蹟沉厚,扇面保存完好。
潮陽郭東生收藏其楷書對聯:「菱葉參差萍葉重,桃花歷亂李花香。」這幅對聯的書法,筆法方圓兼用,行筆遲重,形象稚拙,寬縱沉穩,洞達疏朗,精美秀整。
蔡垂政收藏其楷書陶弘景五言絕句條幅:「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與其楷書對聯字法風格相類似,化篆書、八分入楷,露鋒出筆,能鋪能提,間隔特別寬敞,顯得更加蕭疏淡雅,靈動清媚,神采秀逸,落筆竣而結體莊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
(來源:《汕頭日報》)
范家駒書法(汕頭市博物館收藏)
1925年12月21日,范其務(志陸)接任汕頭市市長。他見到汕頭到處都有范家駒的書法,「對氏之字頗為賞識」,並向人「揄揚」。
范其務是大埔縣人,致使市井不少人產生誤解,「遂有以氏為大埔人者」。其原因在於范先生「夙鮮交遊,人多耳其名,未詳其實,且潮汕范姓又甚少,故有此誤會也。」(《范家駒逝世》)
潮汕范氏,確實人數不是很多。據潮陽市地方誌辦公室1999年編《潮陽姓氏叢談》記載:潮陽范氏人口共6021人,佔全市總人口0.3%,列潮陽姓氏人口第44位。
可潮陽范姓卻是不凡之輩。
溫丹銘在《潮州福老民族考》一文中說:「今潮州客族皆出於宋元之後,福老一族尚有秦漢遺族與否不可得而知。」所可知者,其一則晉時所徙入者為潮陽范氏。
《潮陽縣誌》:「范思禺,遠祖昌穀,舉孝廉,仕晉郎官,始闢榛莽於潮陽。此潮州最早之民族也。」(《溫丹銘先生詩文集》)
范家駒曾藏有古本《范氏宗譜》,也有記述潮陽範氏先祖范昌谷是有文可考的「衣冠入潮第一人」(《潮陽姓氏叢談》),且人才輩出。
范思禺三子范烋授官蘇州吳縣並落籍,裔孫中還出了一個著名文人范仲淹。
1944年8月,范家駒「病逝於家園」,享年64歲。范家駒為「我潮文士,名著粵東」(《范家駒逝世》),在潮汕書法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現代書法家、峽山人周子,就是范家駒之門生弟子。
(來源:時年八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