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活動資訊 > 潮汕文化 >

【林倫倫方言茶話】字字泣淚聲聲情的“過番歌”

时间:2021-04-19    来源:未知     作者:Dilin
 “過番歌”,這裡指的是與“過番”有關的歌謠。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那首《天頂飛雁鵝》:

  天頂飛雁鵝, 
  阿弟有嬤阿兄無,
  阿弟生囝叫大伯,
  大伯聽著無奈何。
  背起衫包過暹羅,
  去到暹羅做乜事,
  去到暹羅牽豬哥;
  淒慘錢銀刻苦趁,
  趁有轉來唐山娶老婆。

       這首歌謠開宗明義,“過暹羅”乃是生活所逼,是“無可奈何舂甜粿”,是家中“斷柴米,等餓死,無奈何,走來石叻賣咕哩”,“海水迢迢,唔是我梟;放掉嬤囝,無奈家磽。”無論怎麼唱,都提到“無奈”、“無可奈何”,只要溫飽基本能解決,誰願意冒死漂洋過海去謀生啊!
含著眼淚送別的父母妻兒,則千叮萬囑:

一溪目汁一船人,
一條浴布去過番;
錢銀知寄人知轉,
勿忘父母共妻房。
 
今日送郎到碼頭,
一事郎你著記牢;
閑花野草孬散采,
糟糠之妻不可拋。

 
       乘坐著紅頭船、經月餘的日曬雨淋、風浪顛簸,九死一生到了碼頭登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給唐山的家人報個平安。於是,有了驚魂未定、讀之揪心裂肺的《平安批》:
批一封,銀二圓,
叫妻刻苦勿哭啼;
囝兒著支持,
教伊勿博錢;
田園著知作,
豬囝著知飼;
待到我趁有,
猛猛歸家來團圓。
 
      這種平安批,是“過番者”的一種風俗,報平安的同時,也給家裡寄二元或四元,這錢可能是向先到的親友或工頭預借的。最簡潔的僑批只是“人在,銀二”的附言。

 攝於西堤公園(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

      1939年新加坡華僑姚永合先生寄給潮安庵埠家鄉母親報平安的番批這樣寫道:“慈親大人膝下:敬稟者,兒自作別來叻,水陸一切均已平善,祈勿遠念。但是上函寄上中央幣四元,未蔔收至否,現時家鄉,等諸事,回音來詳是盼。今寄中央幣二元查收,餘言後稟”。姚永合先生應該是于1939年上半年抵達新加坡後給家裡寄去一封“平安批”外附中央幣四元,恰逢1939年6月21日汕頭被日寇攻陷後匯路阻塞,批信下落不明。姚永合先生左等右等,不見家裡回音,便於7月20日通過新加坡華僑銀行再寄回中央幣二元給家中母親,並再次報平安,同時希望瞭解家鄉情況,此封僑批經由特殊秘密郵路終於到達潮安庵埠。(資料來源:沈建華《平安批》,載《僑批文化》第8期;鄧德勤《也談平安批》,載 2017年9月23日 《潮州日報》)


       而經歷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到了“番畔”,生活又如何呢?
      上面的歌謠說是“到了暹羅牽豬哥”。“牽豬哥”即使在潮汕本土鄉下也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職業,非不得已是不會去做這種被人唾棄的事情的。但初到外國,“人面生疏,番囝擎刀”,“番囝番癲憧,擎支厚刀四散抨( pong1)”,只能從最低賤的職業做起,以便立足謀生。還有《踏三輪車歌》唱道:
 
阿老叔,腳曲曲;
三輪車,刻苦nêg4;
趁有錢,猛猛積,
寄轉唐山好糴粟。


甘蔗地裡帶鐐銬幹苦力的華工。(翻拍于江門市華僑博物館)

其實,無非就是給人打工出苦力,潮語叫做“食人個咕哩”,如《做苦工歌》所雲:

心慌慌,意茫茫,
上山做苦工;
日出乞日曝,
雨落乞雨沃;
所食番薯糜,
所擎大杉木;
一年勞到死,
㾪骨落肉目tag4 tag4。
……

翻拍於汕頭市僑批文物館。

番畔那邊勞生拼死,積攢了些錢寄回家裡,使在唐山的妻兒、父母不至於挨餓受凍,此所謂“番畔錢銀唐山福”。但卻苦了唐山家中的“留守婦女”。描寫這個群體的歌謠,真的是字字血、聲聲淚了。送別時是聲聲的叮囑:

月娘光光照臨簷,
阿嫂送兄哭啼啼;
心裡的話呾唔出,
你著記得妻共兒。
 
等郎不歸、夜夜思君不見君時就是輾轉反側、夜不成寐而怨天怪命了:

嫁著過番翁,
夜夜守空房;
望塌蜘蛛頂,
不會得天曈曨。


有幸運者,真能等回來個“郎”,卻是七老八十的白髮翁了,只能怪自己的命不好:

前世無身修,
嫁著夫婿到外洲;
去時小生弟,
轉來留白鬚。
 
能等回來個“白頭翁”就算是“老爺顯”的了。有時候,千等萬等,等回來的只是五雷轟頂的“郎君已做她人夫”的壞消息了。也只能埋怨幾句出出氣算了,遠隔重洋,你又能怎麼樣呢?
 
(丈夫)去過南,
 蠟蠟梳囝買一雙;
草頭夫妻你唔惜,
三心二意惜別人!

蘇慶華教授著作書影(攝影:林倫倫)

      “過番歌”有唐山這邊的,也有“番畔”那邊的。東南亞各國五大漢語方言(土語):粵語、客家話、海南話、福建話和潮州話各有各的“過番歌”。馬來西亞著名的民俗學家蘇慶華教授出版過《五大方言過番歌研究》一書(收入其《蘇慶華論文選集》第四卷,商務印書館[馬],2014),是集大成的研究成果。我和林朝虹老師也曾經做過研究,在中山大學的《遺產研究》2014年第5期上發表過《客、閩、潮“過番歌”的比較研究》一文。其他研究成果也頗多,有興趣者可以上網檢閱之。


衣錦夜行(攝影:林倫倫)

(來源:林倫倫方言茶話)



更多>>

同栏目的其他文章